第六章推行心肺复苏 (第2/2页)
于是接下来的几日,唐家二小姐又恢复了吃吃睡睡的日子,唐家上下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。实在是,唐二小姐不思饮食,不能安寝的日子,整个唐府都感觉好像不对劲了。随着唐二小姐双下巴的回归,唐府所有人都暗暗觉得,世界终于和平了!
唐忆柳决定,就从推行心肺复苏开始。
她绞尽脑汁,杜撰了一本《救苦救难佛光普照起死回生天书神卷》,用烧好的碳棒写写画画,把心肺复苏的步骤和做法极其详细地标注地明明白白。
连续好几个月,唐忆柳都在半夜偷偷摸摸起床,点灯熬油的干活。
既然要打着神的名义忽悠古人,那必然还要在这本书里写上一些我佛慈悲一类的话。于是唐忆柳往爹爹的书房跑的更勤了,且专门挑着为数不多的佛经偷偷钻研。好在唐忆柳在这里已经生活了三年,再加上前世的文化底子,繁体字也是难不倒她的。只是她毛笔她实在是用不了,就连碳笔用的也是差强人意。毕竟这个小身体力气实在太小了,手部小肌肉精细动作还没有发育好,写字对她来说,着实太艰难了些。本来这些工作,正常只需要一个来月就能完成,小小的唐忆柳却足足用了三个多月。
但是无论如何,待到快到六月份的时候,这个艰巨的任务,总算完成了。
算算时间倒是正正好,毕竟炎夏一定会是溺亡的高峰期。
在这期间,夜晚偷偷忙活耗费了唐忆柳许多精力,乃至她白天经常精神不济,睡的时间更长了。好在她平时就嗜睡,倒也没有引起什么注意。只有王妈妈,发现了好几次二小姐的被窝里蹭上了一些黑乎乎的东西,有的时候,连衣服上也有。王妈妈觉得很像碳,还奇怪二小姐平时很爱干净,怎么蹭上了这么多碳。
不过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,很快就被王妈妈忽视了,也没有上报老爷和夫人。
现在,唐忆柳拿着手里的“巨著”,开始筹划怎么样让它面世。不光要面世,还要引起人们的注意,并让人们自动去学它。只有这样,才不辜负唐忆柳这几个月的辛苦劳作。以防万一,唐忆柳还另外隽抄了一份藏在卧房。没有办法送去印刷,手里这仅有的两份“巨著”,万万不能轻举妄动,必须想个万全之策才行。
唐忆柳倒是有心再隽抄几本,一则现在这个小身子实在是有点力不从心,二则物以稀为贵,如果现世时同时出现很多份,未必就是好事。只能期盼着人们发现它的价值,然后自动自发去印刷,让它流传起来吧。
很快就到了六月份,天气已经炎热起来了,唐忆柳小朋友已经快三岁半了。
将近三岁半的唐忆柳小朋友,最近喜欢上了跟唐忆锦一起玩。
经常过来找唐忆锦玩的是于家的嫡女于文秀,和于文秀的嫡亲妹妹于文青。于家和唐家十几年的交情了,住在同一条街上,是以两家走的很近。于家开了鸣凤镇最大的一家绣坊,和唐家也有一些生意往来。两家相处的不错,两家的孩子也从小就在一起玩耍。于文秀比唐忆锦大一岁,今年十岁了,于文青跟唐忆柳差不多同岁,生辰只大了唐忆柳两个月。一样的都是原配妻子生了两个女儿之后再无所出,但不同的是于家早就纳了一房良妾,且良妾已经给于家生下了一儿一女。儿子如今两岁,女儿才半岁。
于文秀经常带着于文青和唐忆锦一起玩耍,稀奇的是,近来,素日里对她们毫不亲近的唐忆柳,竟然主动凑上来找她们玩了。
于文秀和唐忆锦毕竟大了一些,稳重一些。两个姑娘玩着玩着,就一起手牵手去看唐忆锦最近绣的一幅百花争艳图。不得不说,唐忆锦在刺绣上颇有天赋,连于文秀都觉得,假以时日,唐忆锦说不好会超过自己家绣房里的最好的绣娘。
两个大的在看绣品,两个小的就在一边不知道交头接耳在说什么。
等到于文秀带着于文青告辞回家的时候,于文秀听见于文青在念叨什么:济世天书,起死回生。于文秀就问:“青儿,你嘀嘀咕咕说的什么?”
于文青仰起头对姐姐说:“姐姐,刚才柳儿妹妹教我的,说她是听一个路过的和尚念的歌谣。柳儿妹妹还说,那和尚告诉她,这几句歌词里面大有玄机,能参透里面玄机的人,会有一番大造化呢!姐姐,玄机是什么,造化又是什么?”
于文秀好奇地问:“什么歌谣?能不能背给姐姐听听?”
于文青于是兴奋地朗声背诵起来:“福光普照,清湖藏经,济世天书,起死回生。”
于文秀琢磨了琢磨这几句,摸不着头脑。
倒是于文青,似乎觉得这几句琅琅上口。她也不去管什么玄机不玄机的,只是觉得好玩,于是一路上都在兴高采烈地踩着拍子念了无数遍。遇见别的孩子,她还煞有介事地跟别的小孩也传授过去,并且也装作神秘莫测的样子,说了这词藏有玄机云云这类的话。回到家,连她们的父母都好奇地问了问俩女儿在念叨什么。
大约过了十日左右,唐忆柳特意寻了一个时机,缠着唐忆锦带她出去买糖葫芦吃。果不其然,大街小巷的孩子们传遍了这四句词,连街边小叫花子都背地朗朗上口。
事已半成,唐忆柳于是心满意足地啃着糖葫芦回家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