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章 忤逆之名 (第2/2页)
胡惟庸,明朝开国功臣,在龙凤元年时跟随朱元璋打天下,洪武三年任中书省参知政事,现任右丞相官职,十分得朱元璋信任,乃是一重臣。
胡惟庸走了出来冲着朱桢行礼,其后声音缓缓道:“殿下,可知道《桃花庵歌》这一七言诗吗?”
“自然知道了……”
“这可是你作的?”
“是啊。”
只不过好端端的为什么胡惟庸要提起《桃花庵歌》了?朱元璋那么生气,难道与这七言诗有关系?
正待朱桢困惑之时,大皇兄朱标突然站了出来:“楚王,你可要好好想清楚!此诗真是你作的吗?”
“大皇兄……是啊,这诗是我作的。”
“不可能,诗文内容抨击权归,人生浮萍,如何看也不应该是楚王你所作的!”说话间朱标还冲着朱桢挤眉弄眼,似乎在暗示着什么。
就在这一刻朱桢意识到为什么朱元璋会这么生气!朱标为什么冲着自己挤眉弄眼!
敢情自己这一首《桃花庵歌》被列作反诗了!
大明建国时期曾经兴起了一段“文字狱”,始作俑者正是朱元璋了!
朱元璋布衣出身,通过击溃元朝政权及各个地方的割据势力才建立起明朝,但明朝根基不稳,时不时会冒出些文人通过“反诗”来抨击大明朝廷,为此朱元璋命锦衣卫前去抓人,若是文人所作诗文中有谋反之意,统统得死!
朱桢这一首《桃花庵歌》的作者是明末唐寅,唐寅是一名落魄才子,痛恨**官员,不屑贪官乱臣,自然这七言诗中处处透着一股谋反之意。
现在朱标正帮助朱桢,想让朱桢否认创作这一首诗来摆脱“忤逆”的罪名。
奈何即便是否认也没有用,这一首诗是朱桢当着少师公孙文风的面前创作出来。
不用说公孙文风为了彰显自己的教育才能,肯定拿着《桃花庵歌》四处炫耀,以彰显自己培养出来的皇子文学造诣杰出。
此时朱桢即便是否认,到时朱元璋派人彻查很容易就能查出来,到时只会令朱桢罪名加重,跳入黄河也洗不清啊。
既然否认不了,还不如大大方方承认了,朱桢微微一笑,抱拳道:“是的父皇,这一首《桃花庵歌》正是儿臣所作。”
“还真是你!可知道你作的是什么诗吗?这是一首反诗!今日有二十名臣子弹劾你忤逆,莫非你真有这忤逆之意?”
“冤枉啊!父皇你怎么会这么想了!这《桃花庵歌》怎么可能是一首反诗啊!”
朱桢这就开始解释了,称着这七言诗是自己游历民间察觉到百姓疾苦,有感而作。至于为什么诗文内容是在抨击朝政统治者?实际并非如此,其内容抨击对像是朝政中的贪官奸臣!
“父皇,儿臣问你,咱们这大明朝廷可是各个都是清官忠臣?”
“楚王,你到底想说什么?”
“儿臣想说的是,人无完人金无赤足,只要是人都会犯错!即便是父皇你管制之下,仍有一大批作奸犯科之人!”
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