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露锋芒,争夺天下(一) (第2/2页)
太祖得到这个消息之后,有条不紊地组织起了防御。先是在河水两侧,埋伏上了伏兵,然后假装被元军打败,一路退逃,一直引诱到了伏兵所在地,紧接着一举打败了元兵!
但是考虑到元朝士兵还算士气旺盛,一定会卷土重来,于是归还了所获得的马匹,还派人备牛备酒和元朝的将领这般说:
“守城在于防备盗贼,为何弃天下大道而来杀害良民?”
元朝将领听了这句话,不由长长一叹,因为他们的心,也是肉长的。
他们自然也知道,这一切的一切,到最后受苦的还是百姓,还是最苦最累的老百姓,于是就引兵而退了。
太祖站在高高的滁州城的墙头之上,看着一路浩浩荡荡的向后撤退的元军,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。
不久之后,丞相脱脱遭到了他人的算计,解失兵权,死在了调职的路上。
自此以后江淮地带更加混乱,但也充满了更多的机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会。
“天下,天下!我老朱,早晚能将你夺取,我早晚有一天会实现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的!”
这时黎明的太阳缓缓从地平线升了上来,雄壮的鸡鸣声,响彻了云霄,仿佛在告诉人们,无尽的黑夜已经过去了,天明已经来到!
太祖欣然提笔道:
一叫一勾勾,
两觉两勾勾,
三叫日出满天红,
驱散残星月朦胧。
不过好景不长,正所谓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,就在这场战争胜利不久之后,接踵而至的就是蝗虫和旱灾。这一下,让本来在动荡的社会中生活不易的人们,生活变得更加雪上加霜了。
太祖就每次想到这件事情都辗转难眠,心情十分沉痛。这一天他又和往常一样夜半起床,蹑手蹑脚的走出了房间,没有惊动马秀英。
他站在皎洁的月光之下,静静的仰望着天空,许久之后,缓缓吐出了一口浊气,双手合十,向天祷告:
今天下纷纷,群雄并争,迭相胜负,生民皇皇,坠于涂炭,不有所属,物类尽矣。愿天早降大命以靖祸乱,苟元祚未终,则群雄宜早息。(《明实录》)
祷告完之后,太祖继续行走在这月色之中,在太祖的心中,有一句话正在不断的重复着。
驱逐鞑虏,恢复中华,立纲陈纪,救济斯民!
为了这个目标太祖用了将近一生的时间,直至洪武三十年,他依旧在与外族人战斗着!什么心是天下之心,什么心是仁爱之心?太祖这一份为天下,为生民而请命的心,就是此二者的总和。
纵观我国整个古代史,足足数千位帝王之中,能有这份心的,也不过区区三人耳。
兼并六国,统一天下,休止兵戈,使奴隶翻身的——秦始皇;励精图治,结束纷乱,百姓翻身,使天下太平的——隋文帝;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,重整民风,使四海振兴的——明太祖!
“明一者皇,察道者帝,通德者王,谋得兵胜者霸。”(《管子.兵法第十三》)
莫说纵观华夏千年史,就是放眼整个世界古代千年史,也仅有此三子者,可以达到帝王之意也。
我相信,他们曾经作为修身者,自然懂得这样的一句话:自知者不怨人,知命者不怨天,怨人者穷,怨天者无志。
只有懂得这些,才能够拥有与天下群雄逐路中原的资本!
时间依旧如流水一般的前进,转眼又是三个月已经过去了,天下的局势并没有太大的变动,但是对于太祖来说却有了不小的变化——自己的军队,比之前的人数尤为增多,更加强盛了。
郭子兴见到“自己”手下的士兵越来越多,于是便有了称王的念头。
太祖一听便明白,郭子兴到底还是个没有战略眼光的普通人,于是立马前去劝阻道:
“这个滁州,不过是一座山城,它既不能与大江大河直接流通,也不能让商贾大量聚集,只能做一个临时歇息的地方,但必然无法长住,实在是没有办法成王啊。”
郭子兴反复考虑了许久,心中也终于释然了。
滁州的地方虽然地势险要,东有京杭大运河,南有天险,可以易守难攻,但是注定只是一个战略要地,没有办法长久待在这里的。
虽然想明白了这个道理,但郭子兴的心中仍然觉得很不痛快,尽管最终还是默许了。
至正十五年春正月,在粮食匮乏的前提下,郭子兴决定采取太祖的计谋。
这一天,郭子兴亲自点名,派遣张天佑等攻打和州,并命令太祖总领部队,全权负责进攻之事!
太祖信心满满的踏出了滁州城,此刻太祖的双目中充满了自信的光芒,争夺天下的步伐,也已经迈的越来越大了!
从太祖这一路走来的经历之上,我们不难领会这样的一句话:
立身不高一步立,如尘里振衣、泥中濯足,如何超达?
也不难从太祖退一步的立身处事的行动之中领会另外一句话:
处世让一步为高,退步即进步的张本。(《菜根谭.概论》)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