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九读小说网www.99duxiaoshuo.com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九读小说网 > 大争之时:洪武圣君 > 张士诚的造反

张士诚的造反 (第2/2页)

想到这里,他便派人前去给元朝宰相脱脱捎信,说自己愿意投降。但是哪成想啊,送信的士兵一回来将消息一说,张士诚气得脸都绿了。

脱脱嘴里只吐出了几个字:“只要人头,不要投降!”

张士诚知道,脱脱这一次是铁了心要攻下高邮,然后杀光当地的兵民,以做到杀一儆百,杀鸡给猴看的效果。

自此以后张士诚就坐在大殿上,每天都双目无神的看着天花板,好像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一般,宛若垂垂老矣的老者,掰着指头数着自己还剩的天数。

可是突然有一天,一个士兵满脸兴奋地闯进了大殿,将一个几乎是让张士诚重生的消息传达给了他!

这个消息到来之后,张士诚心中便想道:真可谓是人算不如天算呀!

宰相脱脱,遭到了朝中的奸臣算计,元顺帝直接一纸诏书,把脱脱就地解职,并且马上押往吐番,还在半路上竟然被一杯毒酒赐死了!

张士诚高兴了一阵,脑海里马上就意识到了一个问题——门口的百万大军此刻定然是群龙无首,乱如散沙!

只要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,一定能够打败元朝军队,扬我起义军的士气。

想到这里,张士诚也不敢再犹豫了,这几天几乎是等待着死亡的他,那双无神的双眼中再一次看到了生的希望。

于是他急忙调集剩下来的所有人手,孤注一掷,堪称是“破釜沉舟”般的就与敌军百万大军交锋了!这一次张士诚这个“软脚虾”,可真是没有算错,自己的军队真的一举击溃了敌人百万大军,且大获成功。

正所谓喜事成双,不仅如此,先前未战而逃的起义军,又纷纷涌了回来!张士诚的军队再一次兴盛了起来。

张士诚此刻可谓是春风得意,红光满面,摆了一桌酒席,与诸位将领痛饮了一番,以庆祝起义没有半路折腰。

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,这句话一点也不假。本来就是已经等死了的张士诚,竟然又绝地重生了,并且一下子回到了将近顶峰的实力,老天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
这一个玩笑开的可真是不轻。

这一个大大的玩笑也就奠定了老天爷不再站在元朝这一方了。

不过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。

张士诚的好运还没有就此结束,到了第二年,淮东地区又发生了饥荒,张士诚一听,心中便暗暗为自己高兴。

这样一来淮东地区就可以迎接自己的军队了,为什么?因为自己是带着粮食去的!这样,一来可以拿下来淮东地区,二来可以收获当地民众的人心,三来就是又多了一个根据地!

这样一来自己就能够实现: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(《管子》)的目标了。达到这个目标,那么离统一天下大业恐怕也就不远了。

事不宜迟,时不再来。

张士诚快速的就将自己的弟弟张士德派遣了出去,从通州渡江进入到了常熟。

经过了一年的休养生息,所有的将士早已是整装待发,张士诚也在屋里憋闷了,打算出来透透气。

在至正十六年二月,张士诚及其全部兵力向平江发起总攻(平江也就是今天的,江苏苏州市),很快的就拿下来了平江。

张士诚并没有停留,而是借着现在正旺的士气,采取”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”的战略思想,继续进攻。

接着又攻陷了湖州,松江,以及常州等路,几乎是将整个江苏握在了手里。

张士诚微微一笑,望着眼前的高大雄伟的平江,笑着下达了命令,那就是将这里改名为隆平府,自己亲自从高邮迁到这里来。

说来也奇怪,张士诚这个家伙在搬来隆平府之后,就要选取一个办公场所选来办公。经过层层的筛选,最后竟然跑到了一个寺庙里,将这个寺庙当成了自己的“办公室”。

我想当时的一众大臣,一定是和现在的你我一样吃惊。放着好端端的金銮殿不做,跑到一个寺庙里去凑啥热闹。

你就是允许一个傻子来选,他也不会跑到那里去,但偏偏称得上是一代枭雄的张士诚,就这么做了,也这么干了!你说这奇怪不奇怪?

想来可能是因为他那颗本就贪婪的心,想要获得更多的名誉,想要获得更多老百姓和对手的称赞,才选择了这样一个比较公开的地方吧。毕竟当年的王世充也是这般做的。

不过王世充坚持了几个月,便拔腿逃跑了,再也不敢在公众面前批阅奏章办理工作了,因为实在是太累了。

我为何讲张士诚有一颗极其贪慕虚名的心呢,那自然是有原因的。

因为就在这一年,太祖也攻下来了集庆,并派遣杨宪前来向张士诚传达友好的消息。就这么一档子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缓兵之计的信,却在张士诚眼中,变成了马上要来投靠的降书(当然,史书上并没有这么记载,只是本野史公通过史书中的文字记录,尽可能完美的还原)。

那么这一封信的内容是什么,能够让张士诚如此不知道自己吃几碗米的饭?

正文是这样的:“近闻足下兵由通州,遂有吴郡。昔隗嚣据天水以称雄,今足下据姑苏以自王。吾深为足下喜。吾与足下东西境也。睦邻守国,保境息民,古人所贵,吾甚慕焉。自今以后,通使往来,毋惑于交构之言,以生边衅。”(《明实录.太祖高皇帝实录卷.四》)

当然在《明史》中还有这样一个版本:“昔隗嚣称雄于天水,今足下亦擅号于姑苏,事势相等,吾深为足下喜。睦邻守境,古人所贵,窃甚慕焉。自今信使往来,毋惑谗言,以生边衅。”

虽然具体内容不太一样,但是信中所表达的吹捧之意却是一样的。

张士诚听到信中的内容,那可谓是喜笑颜开,喜形于色,即便他的心中知道,太祖绝不是真的过来赞扬自己的,但是这封信的内容也足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了。

张士诚还是在朝堂之上,拿着这封信夸耀自己的功德。不过,最后还是在一众大臣的劝说之下,借坡下驴般的将杨宪扣押了起来,并没有给太祖回信。

因为张士诚知道,在扫荡天下的路上,早晚会与太祖遭遇的,所以现在最好的选择就是,既不得罪也不理睬。

分析清实事,万事不障眼。

(本章完)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